NatureWise 自然智能:
荷蘭孩童在自然中、為了解自然而透過戶外的學習
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Overview
此案例係以長期評估分析為基礎 (van der Waals, Hovinga, Wals, & van Koppen, 2012),描述荷蘭以自然導向的體驗教學進行環境教育之案例。
荷蘭有許多旨在(重新)連結小學生與自然,以及透過參與戶外體驗來激發他們關心自然的環境教育計畫。這些計畫通常能讓自然導向的課堂教學更臻完美。其中由荷蘭林業局 (Staatsbosbeheer)和自然學院基金會 (NatuurCollege) 資助的自然智能 NatureWise (Natuurwijs)計畫以體驗式設計及精心結合戶外學習和學校課堂聞名。
此案例分析說明:
-
教師和保育巡查員合作達成兼顧學生需求和義務教育的目標
-
針對多項體驗領域提供學生以個人的方式和步調探索自然的機會
-
以學校地理位置和教學氣氛為自然智能計畫和其他自然導向的環境教育方法帶來影響
-
成人的角色,包括教師、保育巡查員和家長/照顧者,如何協助自然導向的環境教育帶給孩童的影響
Background
在荷蘭各地正重新興起可幫助孩童與自然連結的教育體驗。
此教育方式的興起,主要是來自憂慮人們高度依賴數位媒體,導致青少年健康狀況下降(例如:世界各地出現的肥胖問題)、對大自然運作的理解減弱,以及專注投入深層思考的能力下降有關。
世界各地許多結合正規教育的計畫,正嘗試讓孩童到課室外(例如:校園)和較遠的地方(例如:可從學校開車抵達的自然區域)融入自然導向的體驗學習。這些計畫有下列不同特質:(1)強度不同,從一年一次到一年定期數次;(2)教育方法不同,從認知導向到以全人為導向;(3)教學取向不同,從展示和講述教學模式到較自由的體驗式和探索式為導向的方法,以及(4)外部專家的角色不同,外部專業的導入程度從低到高。
荷蘭大多數小學因較著重於閱讀、寫作、綜合科學和算術等標準化考試成績的壓力下,目前對自然和體驗導向教育的時間分配有限。在某些案例中,自然導向的教育可能只有每週30分鐘的學校電視節目「大自然的新聞」(News from Natural World)。為了增加在校自然導向教育的機會,由荷蘭林業局 (Staatsbosbeheer) 、烏特勒支大學(Utrecht University)克斯特·波斯馬 (Kerst Boersma) 教授和自然學院基金會 (NatuurCollege) 組成的聯盟,在2006年發展了自然智能。荷蘭林業局、自然學院基金會和瓦格寧根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y)監督自然智能的可持續發展性,自然學院基金會同時督導計畫的實施和發展。2015年大約5,500名來自80所學校的小學生(4-12歲)參與了自然智能計畫。
Approach
自然智能計畫是以小學自然教育課程為基礎。
每個自然智能計畫皆獨一無二,並符合教師與學生的需求和荷蘭教育、文化與科學部 (Dutch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and Science) 所訂定必要性目標 (kerndoelen) 而設計。每個計畫皆由教師與帶領孩童至戶外活動的嚮導(保育巡查員/自然智能)所共同發展。
孩子們有時間以自己的步調探索及體驗大自然,他們的發現是個人對所見、所聞、所聽、所觸摸及所感受到事物的好奇心而來。所有感官皆受不同活動刺激,例如:蒙上眼感覺樹木、打造自然裝置藝術,或為觸動內心的自然事物寫下短詩。孩子們也可以協助保育巡查員執行工作,例如清理池塘,或從石楠屬的植物群中除去小松樹。
自然智能方案被稱為3x3x3方法:
-
一年三天,由國家林業局護林員陪同,自然智能將課堂帶到戶外。這三天發生在一年中三個不同季節,連結中心不同的主題(例如:生物多樣性);三次單日的主題都規劃與學校課程有關的特定學習目標。這些方案皆依循「概念情境」(Concept-Context) 的學習理論設計。
-
透過三個體驗部位「心、頭和手」,讓孩童探索自然環境。
-
三個時段為此計畫的特色:教室內的預備課程,戶外體驗和教室內的反思。在預備課程期間,孩子初步接觸到即將透過戶外自然體驗來認識的主題。這樣做有助於孩童在戶外自然體驗當日擁有更多時間以自己的方式與節奏探索大自然。在反思期間,孩子會進行與主題和戶外體驗有關的作業,這有助於深化體驗感受並強化學習效果。
Evaluation Plan
學校與保育巡查員採用藝術和語言導向的工具,透過口語和書寫的方式評估該計畫的每個部分。
例如,孩子們使用在地可見的自然材料創作藝術品、以短文寫下他們的體驗,以及寫詩表達他們在自然中的觀察。這些工具的使用能刺激所有孩童參加活動,因為每位學童都擁有不同形式的智能 (加德納提出之多元智能),並以不同的方式學習。使用這些工具旨在確保自然智能計畫能為每位孩子帶來正面成果。
參與的教師會在計畫結束時完成一份數位評估表。評估表要求教師為計畫中不同的體驗項目評分,並詢問與保育巡查員/ 自然智能嚮導合作的經驗。評估表也會詢問教師對於改善計畫的建議。
此外,研究人員進行多年研究,期了解自然智能如何隨著時間影響參與過8至10歲的孩童 (樣本數185) (van der Waals et al., 2012)。這項研究在六所小學進行,三所位於城市地區,另外三所位於較鄉下的地區。在每所學校,研究人員針對各年級參加自然智能計畫的學生進行瞭解。同時,他們以遵循一般荷蘭小學典型的自然教育課程、並無參加自然智能計畫的班級為控制組。研究人員定期觀察參與班級的自然課程,並分析孩童的概念圖(concept map)和活動手冊 (研究的第1年和第3年),各參與班級的教師 (樣本數24) 和每班八位孩童也接受訪談。訪談中請教師說明他們對自然教育和自然智能的理解,研究人員也詢問教師從孩子身上觀察到什麼樣的變化,並詢問他們對於孩童的家庭狀況是否影響其接觸自然、與自然連結的個人看法。
Outcomes
探討自然智能對孩童影響的研究 (例如:van der Waals et al., 2012) 指出,與同儕相比,自然智能的參加者:
-
有較好的條件建立與大自然的直接接觸;
-
對自然更有信心和興趣,能幫助他們理解透過媒體接收到的自然資訊;
-
有較好的條件發展對其他物種的同理心;
-
因為有親身體驗關心自然的機會,而明白關心大自然的重要性;
-
有機會透過美學、身體律動和智能的方式享受在自然中學習
這些效益使孩子們傾向於更積極探索自然
此外研究人員發現:
-
極度都市化地區的孩童參與自然智能活動時顯得比較驚訝;鄉下地區的孩童較熟悉自然智能的活動,有時候會感到無聊。
-
極度都市化地區的孩童對環境問題或「問題導向」的自然比較有興趣且表現出較高參與度;鄉下地區的孩童對於社會面向的議題反應較少。
-
要求孩童定義或描述自然時,孩子們主要是講述日常生活中習慣的大自然 (例如:不是許多電視節目或動物園中可見的異地自然景觀)。
-
自然越豐富且越接近日常生活,孩子們越能以不同方式談論自然、體認自然及「自然地了解」自然。
參與自然智能也為教師帶來許多正向影響,特別是對於具有下列特質的教師:
(1) 本身喜愛自然和自然教育;(2)從專業的角度、開放的心態接受多元自然教育;和/或 (3)學校教學風氣積極且強調持續改進。當教師具有這些條件 (或其中部分),他們便會以不同方式看待學生:他們會發現先前在一般課堂中不曾發現或只見某些部分的特質。
此外,不論是對孩童的個人發展或一般教與學,教師也開始能夠欣賞並善用情感、情意領域(affective domain),以及所有感知能力。因此,這些教師更有能力看到綠色戶外的教育潛力,即使是在高度都市化的地區;同時也更能將校外學習與校內學習連結起來。另一個附加效果是涉及孩童的父母,教師和學生雙方的敘述指出,至少在某些情況下,孩童在家中分享戶外體驗時,自然智能對父母也有正面的影響。
Lessons Learned
針對自然智能計畫的研究,有關影響計畫效果因素之重要發現如下列 (van der Waals et al., 2012):
-
學校的地理位置扮演重要角色。自然智能對在都市環境成長的孩童影響較大。
-
學校的教學氛圍。當能夠進行體驗式和探索式學習,以及學校能適時跳脫標準課程時,自然智能的影響較大。
-
教師對自然和自然教育的態度。當老師對生物、自然和戶外持正面態度時,自然智能的影響較大。
-
戶外嚮導的特質。當戶外嚮導理解孩童世界,且具有教學能力時,自然智能的影響較大。
-
家長和/或照顧者的參與。當家庭環境與孩童的體驗能產生連結時,自然智能的影響較大。
研究人員發現當這些因素的全部或部分朝正向運作時,自然教育的正面影響較可能發生,即使是對於未曾參與自然智能計畫的孩童。
同理,當大多數或所有因素朝反向運作時,正面影響較不可能發生,即使是對曾參與自然智能的孩童。因此,為了提升自然教育(如自然智能計畫)的最大效益,在計畫實施前可先評估上述五個要素。